• 黜置使(扩展资料:)

    黜置使影视资讯人气:962时间:2021-10-09 22:56:23

    江南黜置使是个什么职位?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置使。黜置使的权力是很大的,他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江南黜置使就是江南道的黜置使。类似于汉代的州刺史,今天的巡视组。
    神探狄仁杰中“黜置使”是什么官

    具体释义

    黜陟使(汉语拼音:chù zhì shǐ),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上报更高一级的部门,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以便唐朝廷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称牧)一人监察所有的郡国。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为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后来全国分为十几个道(例如剑南道,江南道,河南道等),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1] 

    政治制度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极盛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对外交往,还是在民族关系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唐代的兴盛与其各种官制的发展也有重要关系。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唐书》载,黜陟使在唐代要“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可见黜陟使的职责一是要“察善恶、举大纲”,即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

    对今人来说,“黜陟使”这个名称比较陌生,后来唐朝也废掉了这个官名,改为其他名称。虽然名称不一,但功能都是巡视地方、考察干部。根据其功能,它另外的名称又叫巡察使、安抚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监察区(后增加到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史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孙伏伽等大臣20人巡察全国各地,循汉制以六条问事,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访民间疾苦,赈济穷乏。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可见,这是一个权力颇大的钦差大臣干的活。


    黜置使是什么意思

    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后废此官。

    扩展资料:

    对今人来说,“黜陟使”这个名称比较陌生,后来唐朝也废掉了这个官名,改为其他名称。虽然名称不一,但功能都是巡视地方、考察干部。根据其功能,它另外的名称又叫巡察使、安抚使。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监察区(后增加到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参考资料 百科-黜陟使


    “黜置使”是多大的官?
    历史上没有什么黜置使的官名,应该是黜陟使这个官名,相当于钦差大臣
    唐朝的内史和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内史就是中书令,是唐代的宰相,虽然只是三品,确实三省长官没相当于总理;
    黜置使不是常设官职,其实就是皇帝派出去的钦差大臣,相当于现代的中央督导组组长。
    神探狄仁杰中“黜置使”是什么官?

    黜置使一般指黜陟使。

    黜陟使,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

    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置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黜置使的权力是很大的,他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后废此官。

    扩展资料:

    黜陟使的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称牧)一人监察所有的郡国。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为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

    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

    后来全国分为十几个道(例如剑南道,江南道,河南道等),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黜陟使


    《神探狄仁杰》中那个“黜置使”是什么官?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置使。黜置使的权力是很大的,他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称牧)一人监察所有的郡国。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则郡。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为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置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后来全国分为若干道(例如剑南道,江南道,河南道等),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
      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本人认为黜置应为"黜陟"指"指官吏的进退升降",黜为"降职或罢免",陟为"晋升"之意思。
      “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黜陟使”,唐朝官名,其职务是巡察全国各地、调查官吏的行为,以施赏罚。是钦差大臣。“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从无“黜置使”一职。
      另查到的相关资料:
      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后废此官。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