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君子不夺人所好…
喜欢的东西假如是有主的,那就是欣赏美的态度看:诗歌鉴赏(诗与歌、鉴以赏
)
仙人自是超凡脱俗,不愿入俗道,所以终会隐遁,游历山川,寻真问道。
杨贵妃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二人之间有什么绯闻呢?
要说李白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可真是能够说道说道。在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就有提到,李白时常和唐玄宗还有杨贵妃一起出行,走的很近,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人之间一定是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的身份就说明两个人之间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一个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是皇帝重用的贤才。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杨贵妃生于公元719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二人年龄相差18岁,与电视剧中的年龄倒也相仿。所以,如果说这对才子佳人当初有一段浪漫情史,也算是合情合理。
天宝元年八月,唐玄宗将李白召进京城。给了他一个临时候补的身份,这个身份也使得他能够和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一起出行游玩,也就是说这让李白和杨贵妃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
众所周知,李白是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才情的人。再来说说杨贵妃,那就更不用提了,身材出挑,并且能歌善舞,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在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中,描写的云裳花容,“可怜飞燕倚新妆”、倾国之貌等等,应该描写的就是杨贵妃。两个年纪相仿的人又都非常有才情,产生仰慕之情也是情理之中。可是即使相互欣赏,但是基于当时的身份,他们也不敢做出什么事情。
后来,李白在宫中不被重用,被唐玄宗赶走,史料上记载是因为杨贵妃不喜欢他,其实这并不可信。虽然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但是他也最讨厌后宫干政,因此因为说不喜欢一个人就把他赶出宫去,是非常不可靠的。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李白性格豪放,经常醉酒,口无遮拦,玄宗怕他把秘密泄露,所以才把他赶出宫去。
李白描写杨玉环的诗词是什么?
李白描写杨玉环的诗词是《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奉诏进宫, 在金花笺上写下了《清平调词三首》,这三首诗,将杨贵妃的美写到了极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三首》的妙处
美人难写,你可以写她的皮肤有多白,她的身材有多好,写她是丹凤眼还是桃花眼,写她是含珠唇还是覆舟唇,但是这些,都无法表达出一个绝世美人的风采。李白的巧妙之处,就是他根本不描写杨贵妃的外貌,而是去写这个盛唐绝世美人给人的心灵震撼。
第一首诗中,李白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从侧面表现了杨贵妃极致的美。
云想跟她的衣裳相比,花想跟她的容貌相比,这是杨贵妃的风姿。
春风吹拂,牡丹花凝露而开,这是杨贵妃的神态。
李白是在沉香亭风的杨贵妃,但他却觉得自己是在群玉山头,是在月下瑶台,这就是杨贵妃的绝世风采,她在的地方,就是人间仙境。
第二首诗中,李白连用巫山神女和汉宫飞燕来反衬杨贵妃的美,巫山神女,那是神话中的故事,是虚幻的美,赵飞燕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只化作史书的只言片语,这些当然都比不上现实中的杨玉环。
她就活生生地站在李白的面前,用美震撼了李白的心灵,让那飘渺的神女和前一个盛世美人成了她的陪衬。
第三首诗写杨贵妃的美,让盛唐皇帝唐玄宗忘记了人生的苦恼。
李白赞美杨贵妃的诗句
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给杨贵妃写过的诗是什么?
李白给杨贵妃写过的诗是《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仙是怎么来形容这位倾国倾城的贵妃呢?云儿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容貌,春风吹过那沉香亭的栏杆,此时带着露珠的牡丹花显得更加娇艳欲滴,群玉山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瑶台则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可见杨玉环的花容月貌令人痴醉,诗仙的诗,真正诠释了“女神”之美。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二首则借用神话传说与历史人物来写贵妃的美。贵妃就如同那带露的牡丹花,神话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那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再者说,汉宫里又有谁能和她相比?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也算是出了名的美人了,但是她上了新妆,才能勉强与杨贵妃相比,这一比,简直是要把杨贵妃捧到天上的节奏。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此首诗主要写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为君王消忧解愁,君王有名花与美人作陪,自然是喜笑颜开的。杨贵妃就好像是唐玄宗的“开心果”,君王的所有愁思,都被一扫而光。
李白写给杨贵妃最著名的一首诗
《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一开篇李白便是直接描写到了杨贵妃的绝世容颜,而且李白以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描写的极为优美,也非常的抒情,这也正是李白最为拿手的一个地方,他的很多诗作,初读时都会觉得很平淡,但是细读之后,才会发现诗作中,所蕴含的那一份唯美,读来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开头的两句,完全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李白只用了这么寥寥的数语,便是在这开头的两句,把杨贵妃的那种绝世容颜描绘的淋漓尽致;李白在这里一连用了两个比喻,这样的一种描写,立马使得这首诗,显得更为生动,也更加的唯美。
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其一》,无疑是他众多诗作中,非常独特的一首,在这首诗中,他不仅描写到了杨贵妃的绝世容颜,同时也以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使得唐诗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作,不仅充满诗意,同时也非常的优美,很是抒情,读来朗朗上口。
李白写杨贵妃的一首诗是什么?
李白写杨贵妃的诗有三首,为《清平调词三首》。
1、
原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2、
原诗: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
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3、
原诗: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沉香亭北倚栏销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扩展资料:
第一首写杨贵妃艳丽动人。首两句说唐明皇看到云,即想起杨贵妃漂亮的衣裳;看见花,即想到杨贵妃娇好的容颜。漂浮的白云因风的吹舞而轻扬,即使无云也可想见风的姿态;花因露水的滋润而更加鲜妍,即使眼前无花,有露水也可想象花的娇容。贵妃的国色天香姿态,则不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她本非人间所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之,则当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一枝浓艳之花,露华凝结而天香喷发;今贵妃亦非凡品,其如花之容,令明皇眷恋不已,如露凝而花香愈浓。贵妃的宠爱,前代少有,巫山神女虽自荐于襄王,毕竟只能在梦中相随,孰若贵妃朝朝暮暮侍奉于君王之侧。
巫山神女不足论,前代美女也仅有汉代赵飞燕修新妆之时,才勉强能与贵妃相提并论。但赵飞燕要依赖妆饰才能弥补先天不足,远不如贵妃天生丽质。
第三首花、人合写。名花生在世间,不得绝代佳人赏玩,枉为名花;绝代佳人不得在沉香亭赏玩名花,枉为佳人。今佳人、名花相映生辉,又得风流天子赏爱,故两不辜负而相欢,亦无所遗憾。也只有牡丹之名花、倾国之妃子,两不相让而对欢,才能现出玄宗的春愁春恨。
前人或认为李白此诗措辞委婉,赞美声中实含讥讽之意,故有高力士摘词中飞燕之事激怒贵妃之说,显然这是附会之词。李白这组作品,意在反复歌咏贵妃的美丽,颂扬唐玄宗雍容华贵的生活,只是即景即事而已。
李白为杨贵妃写的诗有什么?要全文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扩展资料: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释读:
你华丽的衣裳如天上的云彩;你俏丽的容颜如初开的牡丹。春风煦煦,轻轻地抚摩着精巧的栏杆;牡丹含露,分外娇艳。她不是人间的佳丽,是天上的仙女,在明月之下,翩翩起舞,让人惊艳。
一枝红艳的牡丹,含着朝露,散着芳香,犹如云雨巫山的神女,纵是楚王朝思暮想,也只能徒劳地愁断柔肠。试问问,汉宫粉黛何其多,谁又比她更美?就是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涂脂抹粉,换上新装,那也是白花工夫。
名花艳,美人艳,人映花,花衬人,是多么地俏丽和谐,常常博得风流的君王,含笑顾盼,举步流连。沉香亭北,倚着栏杆,观赏,消遣,人影花影两相辉,纵有无穷的春恨,也会自然地烟消云散。
参考链接:百科 清平调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