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音乐好听与否都是主观上的东西。好音乐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编曲精妙不草率。这一点,国内很多民谣和一些网络上泛滥的流行口水歌曲都没有做到,倒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旋律优美就算得上是好作品,那你能说,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时期的音乐是不好的音乐吗?他们的旋律并不优美,甚至可以说是怪异扭曲,让人听都听不懂,可是不可否认这些作品全都是优秀的作品。我只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谈论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不过根据大众审美来看,确实旋律朗朗上口才是最重要的。再或者,就是什么样的音乐能够触动你的心灵了,这大概也是条件之一吧,比如我是一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就会觉得很感人、身临其境,这对于我来说就是好作品。(这首曲子在乐器编配上也是很可以的)
什么样的音乐才算好音乐?
流传度广的音乐就能算是好音乐,这种音乐当然是大众音乐的一种,它也算是非常好的音乐,只要听的人多,喜欢的人多,这个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好音乐,哪怕他可能在技巧上旋律上,歌词上都不足以称之为好音乐,但是只要听的人多,这种大众音乐就是好音乐,当然还有一些小众音乐,比如交响曲钢琴曲它就需要有专门的一些定义,才能定义出是好音乐。
什么是好音乐,好的音乐定义是什么
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以该领域为讨论对象的学科。
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我就给大家解答一下。
我认为好的音乐就是能让一听一次就记住,能引发共鸣的音乐。能够听完有所感悟的音乐,这就是好的音乐。
有些音乐听的是新鲜 听的是热闹,听完就忘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就仅仅是一首歌,而好的音乐能够经久不衰,一直留在脑海中。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好音乐
一直以来大家对好音乐的定义有偏差。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这样一句话:“只要是大家喜欢的就是好音乐。只要能感动人的就是好音乐。”诚然,这样的话语在手,如果要反对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音乐好听的含义很广泛,各人的喜好也不尽相同,有的音乐可能你喜欢,别人不喜欢。有的音乐甚至刚开始听不好听,听多了就好听。但是大致说来,音乐欣赏是有个层次问题的。听到“九妹”“流浪歌”“九月九的酒”民工会觉得亲切,但是城市里的人就觉得挺土。城市里的人喜欢周传雄,蔡依琳,陈亦迅等等,专门搞音乐的人就觉得不堪入耳。音乐专业喜欢那种有深度的作品,大众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对音乐的认识不在同一层次造成的。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音乐叫做大众音乐,如果要称为是好音乐,还得看它的艺术性如何。大众音乐当中有好音乐,但是也有不好的,这是大众欣赏层次决定的。不能因为一首歌大家很喜欢很流行就把它称为好音乐。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了真正的艺术并不是大众的,它必然是根基在大众,但是属于一种精英层次。这些精英们可以从中体味出音乐的各种元素,将其分解,以确定它的层次与来源。但是大众做不到,大众只能从感观来体验音乐,这样的体验方式的确是一种本能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现在的音乐属于一种商业操作范畴,它对市场是一种迎合,而不是一种引导。也就是说大众喜欢什么样的,我就写什么样的。但是大众真正有多少是对音乐有心的?这必然导致音乐出版物素质下降,听众素质下降的恶性循环。音乐的出版者忘记了自己有责任去引导音乐消费者提高自己的层次。市面上充斥的很多流行音乐,老实说,可以称为垃圾。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会喜欢,因为他们沉醉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很满意。至于是不是发自内心,这还是个学术问题,或者说还是得归结到艺术问题上来。比如听“十年”,很多人会很感动,觉得词和曲都写到他们心里去了。但实际的上让另一欣赏层次的人来判断它就是做出来的假感情。或者退一步,写十年的人或许真的是发自他的内心,但是他个人的艺术修养有限,使他的作品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性。因而让不少人感觉到了他的“假”。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朋友,有很痛苦的恋爱经历,为了纪念这段爱情写了很多词要别人来帮他谱曲。他是发自内心的吗?是的。但是看看他的词,都是恶俗的老套的港台流行味。他本人平时就是夜总会担任那种类型的歌手的。如果他的歌真的出版了,经常去夜总会的那些人肯定觉得很真实。但是真正搞音乐这行的人都心知肚明这里面的分量到底有多少。我的上面的意思是:感动不感动得了你根本就不能说明音乐的真实性,这还是层次问题造成的。
什么是好音乐?
我们相隔茫茫人海
生日快乐,我的爱
纵然你在千里之外
未曾把你忘怀
时间虽有许多无奈
不能把心分开
希望有个爱你的人
此刻与你同在
分不清是不是爱
想到你,悲哀无端涌上来
时间走得太快
来不及回到现在
愿你能拥有你要的未来
——王柏森《生日快乐 我的爱》
说到传统音乐,这玩意儿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光看这些人去了哪里——谭盾(民乐交响也是民乐吧),美国;贾鹏芳,日本——谁听中国民乐?至少不是中国人。
其实我并不遗憾民乐渐渐消失。如果没有合适的氛围,让民乐沦为乐团的专职,成为大熊猫一样供人瞻仰的遗物,那么消失也没有可惜的。在天津的时候,去广东会馆听过江南丝竹,那叫一个带劲。不知道如今广州还有多少这样纯正演奏江南丝竹的茶馆,清茶瓜子,闲聊磕牙,烟雾缭绕,老大爷老太太下舞池跳慢四步,包间里响亮的麻将声。这种音乐要求不高,即使是路边乐器摊,两三人笙管胡弦照样能演奏几个简短的小段。——可惜这些都要求悠闲的心境,散漫的时光;年轻人更愿意把时光浪费在肥皂剧和电子游戏上,而老年人又缺乏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民乐就这么慢慢等死吧。
并不是只有民乐才是好音乐。只是传统民乐更符合中国人为人处世思考行事的那根弦。西洋的室内乐和交响虽然盛誉有加,但是在东方文化的氛围下,毕竟不伦不类。民乐渐渐消失,西乐无法延续香火,街头只有卡拉OK大行其道。
但是卡拉OK有什么问题?说卡拉OK对音乐发展有益就像说全民健身能促进体育一样扯淡。那玩意儿是死的,固定的旋律,固定的歌词,固定的感情,把人锁死为机器。过去的城市促进文化,现在走在大街上,形状颜色类似的楼房,面目表情类似的行人,味道大同小异的菜馆,禁锢了人的想象力。卡拉OK就像枯燥无味的城市生活一样,不是给人创造音乐的机会,而是在对人灌输音乐模板。
是现代人太懒了呢?还是大家对音乐并不真正的感兴趣?陈升有一句词写得好:写歌的人断了魂,听歌的人太无情。写歌的人总比听歌的人幸运,因为音乐在他手里。拿把吉他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好歹也是在创造音乐。可是有多少年轻人在网上聊天信誓旦旦吹嘘要学乐器,实际上连装模作样买把廉价琴的动作也没有。昨天听到友邻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人生为什么要受苦啊,受那么多苦换一点点微小的幸福,真不值得。这种人生观是普遍的吗?真可悲。如果相反,肯定痛苦,那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乐器,而不是享受现成的CD,去模仿,去拙劣地创造,去感受真实乐器带来的快乐。亲身感受到的音乐才是真实的,贴切的,带来的快乐也是真实贴切的。那种颓唐啊,空虚啊,欠抽啊,总是会在真实的世界面前消失无影。
跑题了这么远,回到什么是好音乐的话题上。我想,能与真实的生活氛围贴近,而又充满创造力的音乐,才是好音乐。民乐曾经生机勃勃,但是已彻底脱离现实生活而去。所谓才子词人写下的流行音乐,内容通常离日常生活太远,有多少人一生有机会瞻仰伽南寺或者富士山什么的?所以当听到文章开头那首《生日快乐》的时候,觉得即使这样的口水歌传唱也不错。如果人人有机会每天玩玩音乐,哪怕把彼此会意的小调改得面目全非,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至于文化嘛,那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能够控制的事情。有了足够的沟通和自由,文化自然会来的。
好音乐为什么会感动人?
好音乐能够感动人在于几点:
好音乐能够产生共鸣,他能够述说到人的内心最深处,好音乐就像一本书籍,写的很透彻。
好音乐不单单是词有意,文字堆叠的环境会让人身临其境,这是好音乐能够感动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