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电影南斯拉夫影评(谁给我推荐几部好看点的革命电影?)

    桥电影南斯拉夫影评热门资讯人气:223时间:2022-10-30 15:01:35

    谁知道历年在国外获奖的中国电影??急!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情况

      1950年
      《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957年
      《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
      《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9年
      《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
      《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61年
      《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62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4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国际电影戛纳斯电影节荣誉奖。
      《掌中戏》获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状。

      1974年
      《小号手》、《东海小哨兵》获南斯拉夫第二届国际美术电影节奖状。
      《地雷战》获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

      1978年
      《大闹天宫》(上下集)获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南斯拉夫1978年国际美术电影一等奖。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银质美人鱼头像奖。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
      《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电影节特别奖。
      1983年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第3届印度国际新青年电影节最高奖----金像奖、各族儿童评委会最佳奖、最佳儿童女演员二等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
      《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电影节最高金奖。
      《贵州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甘肃》、 《中国人参之乡》、《北京之游》获第1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特别奖。
      《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
      《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第6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29届伦敦电影节伦敦电影研究所电影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国际评奖团授予金像奖和儿童评奖团授予的金牌。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电影节纪录片一等奖。

      1986年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电影评论家组织奖、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奖、安达鲁西亚电影作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联合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皇家电影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尼特莱国际农业电影节A类一等奖和唯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及农业神奖。

      1987年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铜穗奖。

      1989年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
      《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山水情》获最佳短片奖。
      《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菊豆》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第35届巴利亚多利德电影周金穗奖。
      《晚钟》获哥伦比亚第7届波哥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和音响效果奖。
      《童年往事》获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学院电影节银奖。
      《芙蓉镇》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
      《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12届克雷黛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

      1991年
      《出嫁女》获第1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电影节大奖枣最高艺术质量奖。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最受欢迎影片;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乐。
      西影厂和台湾合拍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北影厂香香港合拍故事片《过年》获第4接讷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赵丽蓉获
      最佳女演员奖。

      1992年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
      《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金字塔金像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
      《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
      《天堂回信》(导演:王君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奖”;荷兰第7届国际儿童电影电视节最高奖“儿童电影节奖”;美国芝加哥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和儿童评委两项最佳影片奖;伊朗第9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找乐》(导演:宁瀛)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金樱花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青年导演大奖”首奖,奖金35万美元;第十五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男主角黄宗洛获最佳男演员奖。
      由田壮壮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蓝风筝》获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优秀女演员奖(吕丽萍)、新人特别推荐奖和东京都知事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菊豆》(导演:张艺谋)获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首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巩俐还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并名列香港第12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十大华语片之冠。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 动画片:上海美影厂《12只蚊子和5个人》获法国第19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奖。《悍牛与牧童》获第3届伊斯梅利亚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塔胡特银像奖。谢晋导演获法国首届《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1994年:
      《火狐》(导演:吴子牛)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
      中国辽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映像节最高奖赏——最优秀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姊妹溪》获优秀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女主角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黑骏马》(导演:谢飞)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演奖,男主角腾格尔获最佳艺术奖。
      《红樱桃》(导演:叶大鹰)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轩尼诗记者杯枣最佳创意奖”。女主角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二嫫》(导演:周晓文)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玛雅美洲豹”金奖,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张国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日本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被美国《时新周刊》评为年度国际“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技术奖”;被美国全美影评人联盟评为年度格里菲思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获美国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女儿红》(导演:谢衍)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兰陵王》(导演:胡雪桦)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出品人郑凯南获荣誉奖状;摄影顾长卫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摄影奖”。 《与往事干杯》(导演:夏钢)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荣誉奖。
      《活着》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69届奥斯卡摄影奖提名。
      《太阳有耳》(导演:严浩)获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和最佳导演“柏林银熊奖”。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27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7年
      《鸦片战争》(导演:谢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金秋鹿鸣》获第七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长故事片金奖和儿童评委奖。

      1998年
      《变脸》(导演:吴天明)获第2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我也有爸爸》获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
      儿童演员王泉(影片中饰病童大志)获本届影展“特别奖”。导演黄蜀芹获由儿童和青少年观众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片”--“金匾奖”。
      《红色恋人》获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银奖,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评为最佳女演员。

      1999年
      《红河谷》获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
      《永乐大钟》获第一届布达佩斯国际科学电影节“国际电影、电视和广播合作理事会奖”。
      《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参考资料:http://www.ccnt.com.cn/china/guoqing/huilist/huojiang3.htm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篇1

      看这部片子就是冲着影名和周冬雨去的,记得第一次看周冬雨的电影就是《山楂树之恋》,很喜欢她和老三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样的纯纯的感情故事,而这个感情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

      除了都是以青春时代的感情为主题,这部电影和山楂树之恋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白兔奶糖,噔噔蹬蹬,有木有?老三以前在第一次见到静秋的时候送过一颗大白兔给她,而初中时代,小栀在林一为了她和欺负她的小胖打架之后,也送过林一同学一颗大白兔。此外,高中时,在她擦窗子掉下来摔伤脚之后,林一一向在照顾她,作为答谢,她送了一大包大白兔给林一同学。艾玛,大白兔,暧昧神器啊,你值得拥有!

      除了大白兔,同桌的你这部电影让我印像比较深刻的就是小栀最后点头和林一同学在一齐了,但是在一齐的模式真心纠结,从五分钟男友,到二十分钟,再到十三分钟,到初夜,到意外怀孕,到小栀流产意外,到林一同学被嫌弃没职责心分手,到非典时期他们的群众疯狂出逃,再到十四分钟,林一同学真心杯具,哥哥和同学的转换真心疼啊。

      年轻时候的感情总是不容易的,感情和理想都得经历现实的洗礼。他们的感情也是这样!从小小栀就说了,她的理想就是去斯坦福留学,之后为了林一,放下了北大,和林一一齐去了厦门大学。并且一向在不断的激励着林一,激励他变得优秀。而林一一向没有确切的目标:他为了和小栀同班,高中文理分班时,不顾老师的强烈反对,放下自己擅长的理科,自顾自得把课桌搬去小栀所在的文科班。他为了小栀说的那句,“做我男朋友的前提就是和我考上同一所大学”,于是从渣渣变成学霸,努力的奋斗着。他为了和小栀在一齐,努力变得更加优秀,拿标兵,过四级~他们共同成长,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感情也茁壮成长着!最终,林一先小栀一年去美国打前站,等待小栀过去,没成想,那间有着朝南开的窗户的房子始终没等来主人的心上人,林一等到的是小栀的分手电话。而到最后,小栀也没有完成她儿时的理想,斯坦福的大门没有向她打开,甚至去美国还一次次被拒签。而林一走上一条他以前从未想过的路,去了美国工作,虽然不算成功人士,甚至有点落魄,未婚妻出轨,工作也并不顺利。

      传言现实是很恐怖的东西,比洪水猛兽还恐怖,电影里说是因为小栀没能去美国而林一在美国,小栀打电话主动提出分手,他们就那样和平分手了。他们自己也说,终究敌但是现实,谁都不欠谁的,毕竟都以前付出真心。但是我真的有些不理解,就算一次次的失败让小栀倍受打击,就算她不能去美国,那他既然能够为了她去,就不能再为了她能回来吗?以前倘若小栀不去美国林一绝对不会去的,可结婚前小栀问林一,林一却说不必须了,但是这是现实的问题吗?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个人能够在一齐,但是所做的这些努力却成了他们不能够在一齐的沟渠。能怪现实吗?只能说他们都不够勇敢!所以最后在婚礼现场,林一才不能像以前那样带着小栀逃离飞奔,而是静静的听着她说,她愿意。

      这部影片虽然不是讲同桌同学情,说的是感情,但是还是能够让我们很自然的回想起我们的以前,以前的同桌,以前的嬉笑怒骂,推荐大家带上亲爱的的同桌去影院观看,说不定还能有意外收获哦。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篇2

      已经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今天闲极无聊便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看的是由高晓松操刀的《同桌的你》。

      当年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作为90后的学生我诚然像致青春啊,那些年啊,包括同桌的你这样的几乎专供给80后享用的电影,不是我们所能完全吸收与接纳的,但是如果单从影视作品的角度讲,我想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我为了你放弃了美好的前程,为你放弃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了你的未来我愿意隐瞒一切。你为了我不断单挑那群同学,为了我努力考上重点大学,为了我忍耐规定的“男朋友时光”,为了我努力规划彼此的未来。最后的相遇,我们询问对方“你爱他么”、“你爱她么”却又各自沉默。”

      “从我看见你的那时起,我就喜欢你。你知道我成绩不好,脾气也很冲,但是你从不会讨厌我。那年的政局动荡为了让我平安,你答应了“成为我女朋友”我的要求;那年非典肆虐,你砸开窗牵着我的手一路狂奔。你就像是那颗大白兔奶糖,在我心里一直是文静、甜美的形象。是你一直都在等我,都在督促我前进。十年之前,就像你说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责任”而让你受伤;十年之后,我成为隐忍又有责任感的男人,但在漫长的旅程中牵着你的手实现你愿望的人,不是我。”

      一部讲清新又悲伤的爱情电影,我想我不得不以一个温柔而煽情的两段文字来概括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又阳光清新的镜头。但无论这段属于他们的爱情有多美好在现实面前依旧终结于现实。无论感情有多浓烈,最后的他们都被现实打败。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谁也不欠谁。”

      就像那首陈奕迅的歌“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如果你把同桌的你当作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爱情作品。那我加上一句更符合爱情片影评的结尾,比如“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是,爱她/他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是不是有一些简单。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梦想的虚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来光鲜靓丽的生活表面,有着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弃了小栀,并没换来想象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换来的不过是一份真挚感情的破碎,和两个人都找不到真爱的凑合婚姻。一纸请柬,让两人十年重逢。感情,在两个人闪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栀还爱着林一,林一也还爱着小栀,但是没有承担和归宿的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爱,一百年、一万年不熄灭,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说不出别的话的“你还好吗”。

      教堂里,小栀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抢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只是一闪念,最后小栀那句迟疑的“我愿意”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最后一次,他还是怯懦了,与自己深爱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个女孩等了十年,等不来一个男孩的真正成长,你也确实可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的确存在诸多细节让我值得反思,比如在婚礼前新郎的以貌取人,比如当那个学生时代几乎不说话的李潇突然主持起了酒席,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导演的价值观的体现。

      也许梦想终究会被现实打败。也许如今的我们十年后终将成为那个如今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也许我们的梦想也会因为我们的不怯懦而得以实现,不得不提电影的最后一幕:当小栀被问及是否愿意时,那一刻男女主人公的.眼神交流,以及迟疑的回答。也许正是因为男主的怯懦而失去本属于他的爱情。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篇3

      兴许是突发奇想,我竟然不顾大雨滂沱,坚持踩着板鞋,举着雨伞,弄得满身狼狈,只为看《同桌的你》,散场后我回望着空荡无人漆黑一片的房间,内心竟不知为何涌出一丝孤寂,或许岁月流逝,当日后这部影片以不在流行,又有多少人会回忆起这部影片,恰如幼时成长经历了多少任同桌,当长大后回想起,有些人或许还能模模糊糊地记得自己当时与同桌一起经历的趣事,有些人或许连同桌的名字都遗忘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当他人提起你曾经的某一任同桌名字时,又有多少人会十分茫然地问句“他是谁?”

      从小学到如今我看过许多同桌相处的场景,有些同桌是互帮互助好友型,有些同桌是针锋相对敌人型,还有些是时好时坏畸形型……

      《同桌的你》中男女主角多年的青梅竹马同学情中夹杂着对对方不同程度的的爱恋情,最后结局中女主角嫁给别人,对他说我愿意时,男主角是抱着怎样的心里,是绝望,还是嫉妒,又或是羡慕,更甚是祝福?

      青春本就是一个阴雨常落的季节,在青春这条道路上,爱与忧伤本就是相互依靠的,“若无爱何来伤,若无伤岂知爱,你总怪我无心无肺,我总怨你无情无泪”不正说明了这点,在青春的岁月中,那所谓的爱是多么的朦胧,朦胧到你时常分不清它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是爱恋还是爱慕,青春的岁月中,那所谓的爱可谓是脆落无比,它经不起一丝丝的风吹草动。当你从那朦胧和脆弱中走出,长大后,才会更加的怀念那个以逝的岁月,那个令你懂得了许多的时光。我想男主从那镜界中走出,将会彻底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吧!

      曾有好友和我打趣到,我的同桌一定要是冰山男或者是闷骚男,不然一定会和我唧唧喳喳讲个不停的。其实换了这么多同桌不乏有冰山或闷骚型的,但我却觉得无论是哪一任同桌,都是值得存在记忆中的,不论是陪我打闹还是令我一个人一直讲的同桌。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篇4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主题曲是你唱。哈哈。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篇5

      电影“同桌的你”讲了“青梅竹马”的一男一女从初中的情愫暗生到大学相许终身,而后却因不明所以的原因天各一方,千百人去看这部电影会有千百种感受,而同一的是对自己曾经那份青春的追忆。电影的宣传语是同苦,同笑,同青春,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笑有泪,有乐有苦,有欢声有笑语,有悲伤有后悔,但站在追忆过去的节点,我们终究只能低叹一声,俱往矣。电影最后播放着《同桌的你》,那熟悉的旋律,引起了多少人思忆去拿过的他/她和那似水年华。

      林更新和周冬雨还是蛮适合的演员,带着羞涩的脸庞演绎青春的舞曲。在周小栀的婚宴上,林一要求要按分别的时间来定酒的杯数,两人觥筹交错间,泪流满面,我突然很庆幸我不曾有过异国恋,一段从学校出来的纯真却终结于各种理由的异国恋爱,否则看到那片段,想起以往种种,或者电影中泪会决堤,无法控制。那些曾经有过一个信誓旦旦的等候,却终究敌不过遥远时空距离的异国恋,若置身电影情节,内心该是怎样的汹涌澎湃。

      吴奇隆最近的新歌叫《如果缘只到遇见》,就算知道这份缘只到遇见,我们还是会希望遇见,如果没有他/她,青春就不完整了。只是记忆中的那个人,是不能再去见了,就让一切都存在记忆里,因为在记忆里的彼此才是最美好的,不用泪流满面的对着彼此安慰着说我们都输给了现实。现实是彼此都输给了彼此,输给了不够深爱的彼此!

      电影的最后,所有的青春终结于女主角于教堂的一句“我愿意”。作为一个女生,对于这样的结尾我是不认同的,周小栀说她的愿望是在教堂办一场独一无二的婚礼,在与林一的长达数十年的纠缠中,就算迫于现实最终要嫁了,我想一个女生也不会再选择曾经想和最爱的他举行的婚礼,因为那是为他专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果不是那个他,那一切都不重要了!所以教堂的婚礼不会再是周小栀想要的,那个在梦里已经完成过无数次的梦想中的婚礼已然不重要了,因为新郎不是他!我不知道编剧是怎么度量这一场戏的,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引出那后面的抢婚事件,而后拉出10年前的那场青春的逃奔,然后切回现实,告诉我们一切都回不去了!只是这少了对女生心理的拿捏,当然是小节。而最后在未知抢婚的情节只是想象时,我是感动的!而回到现实后,却是嗟叹的,哀,哀,哀,罢,罢,罢!

      每个人的青春中总有一个他/她牵动着你的思绪,可能不是爱情,可能只是悄悄的藏于心底,可能是不知道为何就结束了的一段感情,可能是少不更事时不懂珍惜的失去,可能着一切的可能都已悄然远去,却是心里最深的存在,只要想起,嘴角终会扬起,不管是嗟叹还是欣慰。

      回到这部电影,单从电影来说,也就是一部美好青春,清纯初恋的回忆录。个人感觉情感十足,架构却欠缺。不管是为何最后深爱的二人没有在一起的原因,还是男主角到美国的心路历程,再到女主角最终的选择都交代得不清楚,或许电影受限于篇幅。但正是由于电影的前面用了较大的篇幅去渲染那深爱的二人过去种种,以致于到了最后却没有时间去交代这些细节,个人觉得是不应该的!因为若最后结束种种交代得不清楚,那二人过去种种如胶似漆,非君不嫁,非君不娶的情谊,终于何?止于何?确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能从电影得到些许慰籍。通过电影回忆起往事中的那个他/她,从心底荡开一层涟漪,对青葱岁月的依恋终究是人的软肋。看完电影其实已经蛮多天了,最后才写完这篇文章,仅作纪念。


    介绍南斯拉夫比较有深度的电影
    是啊,我也只记得《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23296/
      战后1947-1995年间南斯拉夫最伟大的十部艺术电影经典
      第10名:
      《星期六的夜晚》(1957)
      Saturday Night
      Subotom uvece
      91分钟,黑白,剧情片
      导演:维拉迪米尔.波加西奇(Vladimir Pogacic)
      -----------------------------------------------------------
      第9名:
      《我们不是天使》(1992)
      We Are Not Angels
      Mi nismo andjeli
      98分钟,彩色,喜剧
      导演:塞吉.德拉戈耶维奇(Srdjan Dragojevic)
      经典南斯拉夫cult片之一。
      ----------------------------------------------------------------
      第8名:
      《佩特雷加的花圈》(1980)
      Petrija 's Wreath
      Petrijin venac
      99分钟,彩色,剧情
      导演:塞吉.卡拉诺维奇(Srdjan Karanovic)
      ----------------------------------------------------------------
      第7名:
      《故意谋杀》(1995)
      Ubistvo s predumisljajem
      Premeditated Murder
      94分钟,彩色,悬疑
      导演:古辛.斯托加诺维奇(Gorcin Stojanovic)
      1996年索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
      第6名:
      《清晨》(1967)
      Jutro
      Morning
      95分钟,黑白,战争
      导演:Mladomir 'Purisa' Djordjevic
      196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沃尔皮金杯奖,最佳导演金狮奖提名。
      -----------------------------------------------------------------
      第5名:
      《当我离去时》(1967)
      When I am Dead and Gone
      Kada budem mrtav i beo
      79分钟,黑白,剧情
      导演:兹沃金.帕夫诺维奇(Zivojin Pavlovic)
      自然主义电影大师帕夫诺维奇的代表作。
      ---------------------------------------------------------------
      第4名:
      《三人》(1965)
      The Three
      Tri
      80分钟,黑白,剧情/战争
      导演:亚历山大.佩特洛维奇(Aleksandar Petrovic)
      1967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65年南斯拉夫普拉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奖。
      战后南斯拉夫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影片,60年代南斯拉夫新电影运动的里程碑作品。
      ------------------------------------------------------------------ 第3名:
      《地下》(1995)
      Underground
      Bila jednom jedna zemlja
      194分钟,彩色,喜剧
      导演:艾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
      1995年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97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6年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南斯拉夫艺术电影吧?
      ----------------------------------------------------------------
      第2名:
      《我也见过欢乐的吉普赛人》(1967)
      I Even Met Happy Gypsies
      Skupljaci perja
      94分钟,彩色,喜剧/剧情
      导演:亚历山大.佩特洛维奇(Aleksandar Petrovic)
      1968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67年法国嘎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FIPRESCI奖,最佳导演奖,1969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公认的影史上最完美展现吉普赛人民族文化的电影作品,在艺术性上甚至超过了库斯图里卡的名作《吉普赛时代》,库斯图里卡曾称这是对其电影风格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
      ------------------------------------------------------------------ 第1名:
      《谁在那边歌唱》(1980)
      Who's Singing Over There?
      Ko to tamo peva
      86分钟,彩色,喜剧
      导演:Slobodan Sijan
      1981年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这次Slobodan Sijan能打败佩特洛维奇和库斯图里卡这两位更有名的电影人,有点以外但也颇在情理之中,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Slobodan Sijan是唯一能和库斯图里卡并列齐名的南斯拉夫国宝级电影大师,虽然在世界影坛上他的名气可能不如库斯图里卡,但在国内他却比库氏更著名,他1982年的另一部名作《马拉松家庭》至今依然是南斯拉夫最卖座的本土电影之一。
      如果你想大海捞针只能: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