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来1997电影评价怎么样(归来这部电影的简介和意义)

    归来1997电影评价怎么样影视问答人气:515时间:2022-11-02 22:58:52

    如何评价《归来》这部电影?
    作为二张分手之后老谋子的第一部电影,《归来》承载着很大的舆论压力,选择这样一部历史背景的电影似乎有些冒险,但是张艺谋像医生一样聪明干练的剔除前因,仅仅讲述了陆焉识的归来,撑起爱的大旗,覆盖住历史的荒谬和错误,用刁钻的方式绕过了审查,又用眼泪搞定了观众和大批的舆论,用悲剧搞定了主流媒体。又有斯皮尔伯格的一小时眼泪,还有很多知识分子的泪湿衫袖,《归来》虽然并未能掩盖住张艺谋不善叙事的缺点,但是也算是让张艺谋用不错的票房胜利归来。

    从影片开始不久的车站离别戏开始,影片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泪点,击打着观众的内心,敏感的人早早的便已经缴械投降,跟着电影哭得一塌糊涂,影院里抽泣声接连不断,可见斯皮尔伯格的话并不是夸张。虽然煽情的痕迹太过明显,但好在也不是粗制滥造的催泪,张艺谋用一向精致的光影包裹着每个抒情时刻,又靠着主演去繁化简,大气自然的表演将这段阔别了二十年之久的感情塑造的内敛克制,感人至深。(来自知乎)
    归来1997电影好看吗 归来1997电影评价怎么样
    《归来1997》​是由王加宾执导,章申、黄薇领衔主演,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电影。
    归来1997》讲述香港回归之前,即将移民的港商陈柏明为了却母亲的心愿,带着成见回到大陆寻找47年前只身前往内地至今音信全无的生身父亲。在寻找生父的过程中,陈柏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放弃移民海外的打算,决心报效祖国的故事。
    电影 归来的影评 八百字
    转自豆瓣网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58362/
    《归来》的前30分钟,以一家三口的戏剧冲突为小切口,带观众回到那个神秘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线,含剧透————————————

    打成右派发配远方的父亲,留守持家独立思考的母亲,洗脑长大一心向太阳的女儿。
    这是一场在《1984》里就被预言过的人伦悲剧,女儿为了“GM事业”举报父母的密会,一举瓦解了一家三口仅存的一点点,精神层面的亲情纽带。

    ———————————第一轮剧透结束————————————

    短短30分钟,电影大师的功力就可见一斑。张艺谋并没有像冯小刚在《1942》里那样,使劲浑身解数来描绘各种"惨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组细腻的冲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这应该是100年前100年后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三组矛盾集中爆发,引来了全片第一轮泪点。这时我看了看手机,距离开映整好30分钟。
    这30分钟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巩俐,这30分钟几乎是她的独角戏,她用精确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帮子的演技,只几场戏便酝酿出排山倒海的情绪,绝对是世界级的表演。
    一个是张艺谋,仅仅用30分钟和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与怒倾诉完毕。细腻、隐忍、考究、精确,举重若轻。
    如果在更远的未来,WG之于中国,可以像二战之于欧洲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那么《归来》的前30分钟无疑就是这个类型的鼻祖。

    有看过原著《陆犯焉识》的朋友说,电影版删减了太多对WG时代的描绘。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点小家子气了。抛开我们国家尚存的电影审查制度不说,这终究不是一部满足好奇心的纪录片,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探讨爱情的电影。

    前30分钟澎湃收场,本以为电影会进入泪点一浪接一浪的节奏——即使这样也值回票价了。可我万万没想到在《归来》的后80分钟里,张艺谋再也没有用力去浓烈。

    ——————————第二道分割线,含剧透——————————

    WG结束,父亲平反归来,母亲因病失忆,女儿成人有了人性。
    这80分钟里,女儿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转为父母关系的催化剂,不予讨论。
    父爱母,母爱父却不记得父。这个爱情故事简而化之,就是严肃版的《初恋50次》 中年版的《爱》 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爱她,她爱他。她不记得他,他不能拥有她。
    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

    ———————————第二轮剧透结束————————————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这应该是冗长而难熬的80分钟,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小情小调。
    琐碎绵延的叙事,一轮接一轮,几度准备好情绪眼泪几乎打转了,就戛然而止重头来过。
    一层一层剥开洋葱,却发现手里拿的是颗无公害且不催泪的包菜。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观影感觉。
    但回想起来,这实在是太温柔的80分钟。我从不记得在任何一部华人电影里,像《归来》这样,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过爱情。
    之所以强调“华人电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给爱情留下太多余地。
    在这个尊孝悌、敬权贵、逐福禄、求康寿的国度,爱情通常是被妥协的对象。我们有太久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去歌颂爱情。
    关于这一观点,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论证,就在电影里举一个我最感动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线,含剧透—————————

    片面失忆后的母亲,决定再不原谅女儿,把她赶出家门,视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绝对无法理喻的结局,所谓“虎毒不食子”,母性应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无论再爱谁,女儿终归应该是女儿。况且母亲并未改嫁,尚在等父亲归来。
    分两个层面来分析母亲的这个决定。
    1,片面失忆后,母亲已经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社会属性相当弱。因此处理问题时极端感性,在她的心里,对人妻身份的自我认知远远超过了对人母身份的认知,因此在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她仅凭潜意识就决定遵从作为“人妻”的自己。
    2,母亲内心深处并没有遗忘“人母”的责任,因此只凭丈夫的简单几句建议,便兴高采烈地邀请女儿回家住。可见她对女儿的责备,源于自己并不确定丈夫是否能够原谅女儿的所作所为——其实她自己早就原谅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为人妻的自己“对“身为人母的自己”的责备。
    在这个小片段里,爱情成为了高于自己、甚至高于子女第一价值观。至少在我的认知里,这已经是华人曾给予过爱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轮剧透结束—————————————

    在这80分钟里,巩俐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现演技的机会不多。这时陈道明挺身而出,越来越有戏,在渐进的剧情中,将表演的层次感拿捏得无比精确,尤其是弹钢琴那场戏之后,就好像一座随时准备爆发的活火山,并一直提着那股劲儿撑到了最后一分钟。
    哦,顺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谋女郎张慧雯吧。长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没演砸。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轮番出场的知名龙套中,最喜欢的是丁嘉丽的表演,容嬷嬷之后,好像再也没见过谁把北方泼妇演绎得如此传神,点个小小的赞。
    从单纯观影体验的角度来看,《归来》也是相当考究的年代戏。时代感强烈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甚至连每首歌的音质、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装、道具等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张艺谋对那个年代深沉的怀念。
    这种怀念,并不是像有些电影那样给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几个大大的特写,而是让瓷杯、脸盆、闹钟、自行车、收音机、大字报、革命标语这些元素,安安静静地躺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绝不刻意打扰镜头。
    无数微小的、不动声色的怀旧,相反更让人融入剧情中,而不会一惊一乍地联想到“哎呀我家原来也有个跟这一模一样的床单”。说白了,也是老谋子大师气度的一种体现。

    ——————————第四道分割线,含剧透——————————

    《归来》的结局,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其实看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种结局。
    要么,男女主角中有谁没熬过时间流逝,先走一步,让这场伟大的爱情最终以无声的遗憾落幕。
    要么,在男主角经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记忆突然被唤醒,皆大欢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终于,经过一幕突兀的“许多年后”,男女主角化成了有点让我无力吐槽的老年妆,迎来了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在5号的清晨,还是那个车站。
    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开放式的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
    在爱面前,谈悲喜,太肤浅。
    无论悲喜,皆为爱情。
    归来1997观后感

    电影《归来1997》由王加宾执导,章申、黄薇领衔主演。归来1997剧情讲述香港回归之前,港商陈柏明受母亲之托,带着成见回到大陆寻找47年前只身前往内地至今音信全无的生身父亲。在寻找生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放弃移民海外的打算,决心报效祖国的故事。

    电影归来1997剧情讲述香港回归之前,即将移民的港商陈柏明为了却母亲的心愿,带着成见回到大陆寻找47年前只身前往内地至今音信全无的生身父亲。

    在寻找生父的过程中,陈柏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放弃移民海外的打算,决心报效祖国的故事。作为当下荧屏最抢手的“时尚老爹”扮演者,章申在接到这部戏的同时,还接到另外几部大制作、高片酬作品邀约,但为了出演《归来 1997》他都推掉了。“遇到一个期待已久的角色,对演员来讲是最大的幸运,也希望通过这个角色让观众看到我更深层、多面的表演。”


    归来这部电影的简介和意义
    简介: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他的行为给怀有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带来巨大的压力。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陆焉识相见,结果使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认识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意义: 用通俗剧的标准去衡量《归来》,会发现是远远不达标的。《归来》确实有通俗剧的基本元素:一对相爱的情人、一个强大的阻力,始终经受考验的感情又一直相濡以沫,这样的设定确实很通俗剧。不过,相比经典的通俗剧,《归来》又不那么"通俗"。以通俗剧的惯例,他们的故事会更多波折、更多困苦,会有不断的情绪积累,会有更大的感情爆发。虽然很俗套,但确实很实用,观众也更容易买账,并为之感动。单从剧情容量上,《归来》并不丰满。整部片子都很小,也很简单,事件很少,而且一直在重复。就好像反复的相认、接站、读信,这种不断的重复并未对剧情以及人物变化产生太多推动。影片并没有太多通俗剧式的惊心动魄与触动人心。其中,只有第一场接站的戏份有戏剧冲突带出来,四组人都在跑,并交叉剪辑在一起,营造出紧张感,这是唯一一场让人觉得戏剧性很强的戏份。大多时候,你能看出创作者努力地传递两人的爱意,却始终是表面功夫。
    电影归来剧情介绍

    电影归来剧情介绍: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 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 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 饰)与父亲的相见。

    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归来》公映后,上海大学教授聂伟前后看了两次。第一次,他觉得与谢晋的“伤痕电影”相比,《归来》中只有伤痕,没有反思。“如果是从小被好莱坞喂养的年轻人包括我,第一遍看完觉得是高开低走,后80分钟没有剧情爆点。”

    第二次再看,他已从剧情中摆脱出来,反倒发现了影片的精彩。“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伤痕电影’,习惯于给出一个道德优胜的大团圆结局。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公众的伦理选择,或者说这种公众的伦理选择决定了谢晋的叙事伦理——是家庭温情拯救了灵魂,并成为人们最后的避难所。《归来》显然没有走这条路线。”聂伟指出。


    《归来》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我本来已经躺下了,但好像胸口被谁拍了一记重掌,一口鲜血,不吐不快。又担心一觉之后会遗忘了哪点微小的感动,也就顾不上困了,起来打字。

    生于86年,我大概错过了张艺谋最艺术家的那几年,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他,已经是《英雄》。从这个时候开始看他电影的人,大体对这位“国师”没什么好感,无非是个开染坊的老流氓,银幕上挥毫泼墨,银幕下乱搞超生。
    如果不是靠发达的DL产业,我约摸也会错过外婆桥红灯笼活着打官司等种种。上述NB闪闪的作品,一直激励我持续不断地、拿真金白银捧张先生的场,从黄金甲到十三钗,每次走出电影院都忍不住大骂脏话,而且一年比一年骂得难听。
    大叔们那些年靠看张艺谋装B,骚年们这些年靠骂张艺谋装B。如此分析,那么在看《归来》之前,我还是骚年。
    当然,我还错过了那混沌但“有序”的1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是课本上的一句带过,是禁片的必备桥段,是长辈们话到嘴边又戛然而止的往事不如烟。如果说“WG”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伏地魔,那这一次,《归来》的张艺谋大概就是敢直呼其名的哈利·波特,哪怕额头的疤还会隐隐作痛,他也不甘心只把回忆打包封存。
    我印象里,《归来》应该是中国大银幕历史上,第一次直面那10年的作品。光凭这一点,就值得几代人起立鼓掌。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